一张纸、一瓶水、一餐饭……常言道,“精打细算,才能油盐不断”。近年来,各地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,严格落实新修订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新风新貌扑面而来。
\n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过紧日子是塑造优良党风政风的重要内容,亦是发展民生、赢得民心的基本要求。
\n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,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,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。长远来看,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,也是一场能力考验。是否会过紧日子?怎样过好紧日子?值得思考。
\n01
\n一个问题值得重申: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,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“过紧日子”?
\n不妨回头看。延安时期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生产自救,抗日战争时期“小米加步枪”赶跑侵略者,新中国成立后“勒紧裤带搞建设”,脱贫攻坚“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”……这些历史经验都表明,“节俭朴素,力戒奢靡,是我们党的传家宝”,也是赢得民心的起点与底色。
\n有了“好日子”,也要坚持过“紧日子”,是因为不能忘记过去的“穷日子”。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,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。
\n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。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胜宇配资,而是改革创新的长远之计;“自找苦吃”不是空喊口号,而是新时代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,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。
\n国家财政账本里,分量最重、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。常言道,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打好民生“算盘”,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精准改善民生,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,既是责任,也是智慧。
\n该花的花,该省的省。要求党政机关不乱花钱,但也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,而是要把过紧日子作为改革的“窗口期”和“催化剂”,通过完善预算机制,减少不必要的运行成本,进一步优化行政流程,进而实现精细化治理与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。
\n02
\n近年来,“过紧日子”一直是高频热词。各级政府过紧日子新规不断出台,一些规定甚至登上热搜,频频吸引公众视线。
\n比如修订后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明确规定“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、不制作背景板”;安徽提出文件资料一律双面印制,会议不发笔;云南要求办公设备和家具加强修旧再利用……
\n那么,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践行,成效如何?
\n“投资于人”更有保障。从中央层面来看,2025年,中央本级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同比下降3.32%,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同口径增长8.4%。与此同时,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持续增长,直接体现了“节用裕民”的政策逻辑,更彰显了“投资于人”的价值取向。
\n地方“包袱”更轻了。2024年胜宇配资,重庆压减一般性支出54亿元、天津压减非必要支出87.6亿元、吉林一般性支出减少65亿元……从地方来看,根据晒出的“过紧日子”账单,多个省份压减费用达到数十亿元,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。
\n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。通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腐败问题整治,政治生态更加清朗,企业发展信心更足,老百姓的幸福感、获得感更强。
\n今年,国家财政还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、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。
\n值得注意的是,在“习惯过紧日子不放松”的过程中,也要警惕“紧日子就是苦日子”的认知误区,不能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与激发干部工作效能、带领群众过好日子、大力提振消费对立起来,要防止过紧日子走样变形,避免陷入“一刀切”和形式主义的陷阱。
\n03
\n过紧日子不在一朝一夕,而是要久久为功。面向未来,如何算好民心账、长远账,把紧日子过得井井有条、有滋有味?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组关系:
\n在“省”和“花”中守护民生温度。过紧日子的逻辑,在于将财政资金转化为撬动发展的支点,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。
\n一方面,该省的必须省。党政机关要严格落实带头过紧日子要求,勤俭办事,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,将精打细算、厉行节约、力戒奢靡落到实处,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,时刻绷紧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这根弦。
\n另一方面,该花的必须花。过紧日子也要善做“加法”,通过盘活闲置资产、搞活存量企业、优化投资结构等方式为地方财政“开源”,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力量参与民生领域建设和服务供给,确保有更多资金为群众扎扎实实地办实事、办好事。
\n在“软”和“硬”中扎紧制度篱笆。紧日子里有大智慧,唯有把严格的纪律要求与精细化的治理智慧结合起来,才能在刚柔相济中推进改革行稳致远。
\n首先,要向制度要动力。通过强化制度执行真正让铁规发力,压缩奢靡之风隐形变异的空间,探索形成“花钱要问效、无效要问责”的长效机制,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。
\n其次,也要通过学习教育等“软”举措,提高干部队伍水平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我做起、从小事做起,持续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。
\n在“紧”和“松”中锻造干事作风。虽然日子“紧”了,但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能“松”。过紧日子不是“躺平”,党员干部务必保持事不避难的干事劲头,扎扎实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主动参与、支持改革,将过紧日子变成一种行动自觉。
\n与此同时,各地党政机关也要避免用力过猛、走样变形。可以通过推动机关事务向规范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发展,用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效率、节约资源。
\n勤俭节约,小到对于一个家庭,大到对于一个国家,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。严守“紧”的底线,激活“紧”的效能,紧日子也能过得井井有条、有滋有味。
\n原标题:怎样过好“紧日子”?胜宇配资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